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谦下包容 和谐共生
网站:www.51jkgl.com 来源:道德经第六十一章
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原文
大国者若下流,天下之交,天下之牝(读pìn)。牝常以静胜牡,以静为下。故大国以下小国,则取小国。小国以下大国,则取大国。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大国不 过欲兼蓄人,小国不过欲入事人。夫两者各得其所欲,大者宜为下。
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译文
大国应当自己自愿处在小国的下面,使自己成为天下士民的交会之地,成为天下人的阴柔宁静的立身之处。阴性永远要用宁静来战胜阳性,也就是要把宁静表现为谦虚卑下。所以,大国用卑下谦虚的态度对待小国,那么,就能得到小国真正的拥护。小国能够用卑下谦虚的态度对待大国,那么,就能得到大国的信任。也就是说,国家不分大小,都应当以谦虚卑下自处。因此,或者表现为大国通过谦虚来得到小国的拥护,或者表现为小国通过谦虚来得到大国的信任。大国不过是想要兼容并蓄更多的人,小国不过是想要进入大国之中来做事。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,都能各自得到他们所想要的结果,这是很自然的事,但是,大国应该永远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,而不能恃强大而自傲。
朝夕得闲道德经读后系列之--道德经第61章读后
一言以蔽之道德经的领导艺术,处下而已。
能屈能伸大丈夫,谦逊示弱好领导。
梳理清楚自己想要哪些?其中最想要的是什么?明确目标,去除自我,控制情绪,保持韧性。
道德经第六十一章AI读后感 谦下包容 和谐共生
“大国者下流,天下之牝,天下之交也。牝常以静胜牡,以静为下。故大国以下小国,则取小国;小国以下大国,则取大国。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大国不过欲兼畜人,小国不过欲入事人。夫两者各得其所欲,大者宜为下。”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一章短短数语,却蕴含着深邃的哲理,为我们揭示了大国与小国相处的智慧,以及为人处世的真谛。
德经第六十一章-51jkgl.com
在这一章中,老子以 “大国者下流” 为核心观点,阐述了大国应如江河的下游,处于低位,展现出谦虚包容的胸怀。水往低处流,最终汇聚成大海,大国若能具备这种处下的姿态,就能如同大海般容纳百川,吸引众多国家的尊重与归附。这种处下并非是软弱无力,而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智慧,体现了大国的胸怀与格局 。
“牝常以静胜牡,以静为下”,老子通过雌性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的例子,进一步论证了 “静” 与 “下” 的力量。在国际关系中,这种理念同样适用。大国以开放、包容的心态对待他国,主动承担起更多的责任,在应对全球性问题时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,能够吸引来自各国的人才与资源,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,同时也能推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,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。
回顾历史,那些能够长久繁荣的大国往往都是具有包容精神的。美国在建国后的一、两百年里,展现出 “有容乃大” 的开放胸襟和民主精神,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精英,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强国。而那些骄傲自大、穷兵黩武的国家,最终往往走向衰落。在现代国际合作中,欧盟作为多个国家组成的联合体,各国相互合作、互利共赢,正是 “大国者下流” 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这一理念在企业管理中也有着重要的启示。领导者就如同大国,应该保持谦虚的心态,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,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。这样才能吸引人才,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,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。谦虚的领导者能够促进团队合作,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,让员工之间相互尊重、相互支持,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。同时,也能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,为企业提升竞争力。
对于个人而言,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一章教导我们要培养内心宁静、柔和的品质,学会包容他人的过错与不足。在人际交往中,以平和的心态沟通,能够增进理解与信任。当我们遇到矛盾和冲突时,如果能够保持冷静,不被情绪左右,以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,就能够避免矛盾的升级。同时,包容他人的过错和不足,能够让我们更加宽容和大度,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。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