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仅不苛责于人,而且是不择人,人人是人才,人人是可用之才,人尽其才,各得其所,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。
四)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二章AI读后
“道者,万物之奥,善人之宝,不善人之所保。美言可以市尊,美行可以加人。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故立天子,置三公,虽有拱璧以先驷马,不如坐进此道。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?不曰求以得,有罪以免邪?故为天下贵 。”这是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二章的内容,短短数语,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哲理,令我反复研读,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与收获。
道,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,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与本质,是一种超越人类认知和语言描述的存在。它是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下母” ,是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。在这一章中,老子开篇便指出“道者万物之奥”,道是万物的庇佑者,是一切奥秘的源头。它如同一个巨大的保护伞,笼罩着世间万物,无论善恶、美丑、贵贱,皆在其庇护之下。善人珍视道,将其视为珍宝,因为道能引导他们修身养性,成为更好的人,做出正确的行为,走向光明的人生道路。而不善之人,虽可能暂时背离道的指引,但道依然不会抛弃他们,给予他们保护和改过自新的机会,等待他们回归正道。
“美言可以市尊,美行可以加人”,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语言和行为的力量。符合道的美言,不是花言巧语、阿谀奉承,而是真诚、善良、有智慧的言语。这样的话语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,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。正如在生活中,一句温暖的问候、一次真诚的赞美、一番中肯的建议,都能让人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,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。而符合道的美行,是善良、正直、无私的行为,它能够影响他人,为他人树立榜样,赢得他人的敬重和追随。一个小小的善举,如帮助老人过马路、为贫困地区捐赠衣物、参与志愿活动等,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影响他人,传递正能量,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。
“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”这句话体现了道的宽容与慈悲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行为不端、品德有亏的人,我们往往会对他们嗤之以鼻,甚至想要远离他们。然而,老子告诉我们,即使是不善之人,也不应被抛弃。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,都有改过自新的潜力。我们应该给予他们理解、包容和帮助,引导他们回归正道。这让我想起了那些曾经误入歧途的人,在社会的关爱和帮助下,重新走上正轨,过上了积极向上的生活。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,只要心怀希望,给予机会,再黑暗的心灵也能被照亮。
“故立天子,置三公,虽有拱璧以先驷马,不如坐进此道。”在古代,天子和三公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和重要官员,他们肩负着治理国家、造福百姓的重任。在老子看来,即使在如此重要的场合,献上珍贵的拱璧和驷马,也不如向他们传授道的真谛。因为道是治理国家的根本,只有统治者遵循道的原则,以无为而治的理念治理国家,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,百姓安居乐业。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,领导者也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,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,遵循客观规律,制定合理的政策,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。
“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?不曰求以得,有罪以免邪?故为天下贵。”古人之所以重视道,是因为道能让人有求必应,有罪得以免除。这里的“求以得”,并非是指满足人们的私欲和贪婪,而是指通过遵循道的规律,顺应自然,努力奋斗,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。而“有罪以免”,也不是说道会赦免人们的罪过,而是指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真心悔过,遵循道的指引,改正自己的行为,就能够得到内心的安宁和解脱。道之所以被天下人所珍视,是因为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,是人们追求幸福、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。
读完这一章,我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是否时刻遵循道的指引,用美言美行去对待他人?是否能够包容和理解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?是否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?答案往往是否定的。我常常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说出伤人的话,做出错误的行为;会因为他人的过错而心生怨恨,难以释怀;会因为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抱怨、焦虑。这些都是背离道的表现。
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-51jkgl.com
从现在开始,我要努力学习道的智慧,以道为准则,规范自己的言行。在与人交往中,多说美言,多做美行,用真诚和善良去对待每一个人;在面对他人的错误时,学会宽容和理解,给予他们帮助和引导;在面对生活的困难时,保持平和的心态,顺应自然,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。我相信,只要我坚持不懈地追求道,遵循道的指引,我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,我也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。
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二章,让我对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。道,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。它如同一盏明灯,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;又如同一位智慧的长者,给予我们无尽的教诲和启示。我将继续深入研读《道德经》,汲取其中的智慧,让道的光芒照亮我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