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六十五章 非以明民
网站:www.51jkgl.com 来源:道德经六十五章
一)道德经六十五章 原文
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。故以智治国,国之贼;不以智治国,国之福。知此两者亦稽式。常知稽式,是谓「玄德」。「玄德」深矣,远矣,与物反矣,然后乃至大顺。
道德经第六十五章-51jkgl.com
二)道德经六十五章 译文
古时善于行道的人,不是使世人越来越聪明,而是使世人越来越愚朴。世人所以难管理,就因为人的智慧诡诈多端。所以若以人的智慧治理国家,必然祸国殃民;若不以人的智慧治理国家,则是国家的福气。要知道,这两条是不变的法则。能永远记住这个法则,就叫至高无上的恩德。这至高无上的恩德啊!多么奥妙,多么深远,与一般事理多么不协调,甚至大相径庭,然而,唯此才是通向大顺的啊!
三)朝夕得闲道德经读后系列之-道德经第六十五章读后感
领导者的管理风格决定着企业氛围,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。领导者朴实自然,员工们就踏实厚道;领导者爱用权谋机巧,员工们也就不断揣摩,挖空心思……用阴谋不如用阳谋,打暗牌不如打明牌,简单自然,反而洒脱。
道德经第六十五章-51jkgl.com
四)道德经第六十五章返璞归真大道至简AI 读后
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五章,短短数语,却如同一把钥匙,开启了我对社会治理、为人处世等诸多层面全新认知的大门,让我深刻领略到老子思想的深邃与独到。
“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。”乍看之下,这“愚之”二字容易引发误解,仿佛是要让民众变得愚昧无知。但深入研读,结合老子的整体思想体系,便能理解此处的“愚”并非真愚,而是指去除民众机巧诈伪之心,回归质朴纯真的状态。在当今社会,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传播,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日益广泛,但与此同时,人心也变得越发复杂。各种利益诱惑充斥其中,一些人凭借所谓的“聪明才智”,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,导致社会矛盾频发。老子倡导的这种“愚民”思想,实则是希望人们能够摒弃过度的算计和私欲,回归到一种简单纯粹的生活状态,让社会秩序在自然和谐中得以稳固。这也让我联想到,在个人生活中,我们也常常被各种繁杂的信息和欲望所困扰,活得疲惫不堪。若是能学会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机巧心思,以一颗单纯质朴的心去面对生活,或许能收获更多的快乐与安宁。
“故以智治国,国之贼;不以智治国,国之福。”这一观点鲜明地指出了以智巧治国的弊端。当统治者过度运用权谋智术来治理国家时,往往会引发民众的效仿和对抗,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和人心的离散。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,如秦朝的严刑峻法,统治者试图通过严苛的法律和精明的统治手段来掌控国家,但最终却引发了民众的强烈反抗,秦朝二世而亡。相反,那些实行无为而治、与民休息政策的朝代,往往能迎来一段繁荣稳定的时期。这告诉我们,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企业管理,亦或是团队领导,都不应过度依赖权谋和技巧,而应遵循自然规律,关注民生,顺应民意,让事物在自然的状态下发展。这样才能凝聚人心,实现长治久安。
“知此两者亦稽式。常知稽式,是谓玄德。玄德深矣,远矣,与物反矣,然后乃至大顺。”深刻理解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治国这两种方式,就是一种治国的法则。能够始终遵循这个法则,就是一种深远的“玄德”。这种“玄德”深邃而幽远,看似与世俗常理相悖,但却能引领万物回归自然,达到天下大顺的理想境界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常常追求表面的繁华和功利,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。而老子所倡导的这种“玄德”,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被世俗的观念所左右,回归到事物的本真状态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方向,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,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。
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五章让我深刻认识到,无论是在国家治理层面,还是在个人的生活和修养中,都应该摒弃过度的智巧和私欲,回归质朴纯真,遵循自然规律。这不仅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,更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。在今后的生活中,我将不断从《道德经》中汲取智慧,努力践行这种返璞归真的理念,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,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返回